《錦衣狀元》[錦衣狀元] - 第十一章 撐死膽大的餓死膽小的(2)

不到我們。」
朱浩知道湖北的鹽礦資源特別豐富,後世乃岩鹽的主要產區,安陸州附近分佈有特大型岩鹽礦床和地下滷水礦床,含有豐富鹽滷的水窪低地即鹽窩子分佈很廣,但因所含礦物質太多太雜,煮出的鹽並不能供人直接食用。
朱浩有特殊「洗鹽」手法從鹽滷中提取精鹽,所以根本就不需要專門進購官鹽溶解後再製成雪花鹽,如此一來成本自然大大降低。
聽了朱浩的計劃,朱娘震驚不已:「小浩,咱本地鹽窩子產的鹽,牲口吃都經常出事,給人吃……」
朱浩道:「娘,你說咱之前後院池子里的鹽,比鹽窩子產的鹽好到哪裡?不同樣變成白花花的雪花鹽了?」
朱娘怔住了。
兒子這是要飛上天啊,居然能用鹽窩子的苦鹵,曬出白花花的雪花鹽?
駭人聽聞。
李姨娘道:「就算真是這樣,這些鹽也是私鹽,我們沒鹽引啊。」
「誰說沒有?」
朱浩道,「我們不是有蘇東主給的鹽引?我們跟蘇東主交易,不管買賣都有鹽引,本地官府根本不能拿我們如何。
「等交易完成,由於鹽引在手,我們還可把從蘇東主那裡進購的官鹽轉售出去,蘇東主給我們的鹽價比一般批發價每斤低個一兩文,很容易出手的。」
朱娘聽到這裡,一時沒回過味來,怎麼琢磨都覺得兒子這話有毛病,但具體問題出在哪兒卻不知道。
半晌後,朱娘蹙眉:「可我們給蘇東主的鹽沒鹽引,他……怎麼辦?」
朱浩笑道:「他手眼通天,你以為會害怕?他一次運十幾船鹽,又是布政使妻弟,真會有人去查鹽引?」
「而且就算查他也不怕,這年頭敢插手官鹽買賣之人,手頭會沒有多餘的鹽引?權貴上下其手者比比皆是,蘇東主手上沒兌出的鹽引恐怕比兌出的都多,而且現在鹽場的灶私都不算私鹽,我們就當是給了他一個兌鹽引的機會。」
「否則他憑什麼用十六文的價格,從我們這裡買上好的雪花鹽?這雪花鹽運到省城和南北二京,價格起碼翻上十倍,他自己能算清楚這筆帳!」
朱浩深知大明鹽政尿性。
如果成化之前玩這種行鹽方法,必死無疑。
但在弘治二年時,朝廷發現鹽商手裡的鹽引長久無法兌出,而灶戶的煮鹽積極性又不高,常常有鹽引而無鹽供應,於是便規定:「凡商無鹽支給,聽其買勤灶之鹽,是為余鹽之始。」
從那之後,鹽商可以直接從灶戶手上買鹽,灶戶每年上繳給官府定量後,多餘部分可以直接賣給手持鹽引卻無法從正規途徑兌鹽的鹽商,灶私先例便從這裡開啟。
弘治年間,先有大太監李廣,後有張鶴齡、張延齡、周彧等皇親國戚,從皇帝那兒以非正規途徑拿到數以百萬計的鹽引。
正德皇帝登基後宵小橫行,鹽場的鹽被這些人壟斷,出現大量有鹽引而無鹽的情況,大明鹽政就此走向崩壞。
有了這樣的歷史背景,朱浩跟蘇熙貴的生意完全可以做到雙贏。
蘇熙貴看似吃了點虧,放出去的鹽引收不回,但其實他手上的鹽引多的是,能平價買到雪花鹽販運到省城甚至兩京,可以說賺大了。
正因為如此,蘇熙貴才欣然接受朱浩的條件。
朱娘和李姨娘消化了好長時間,都沒琢磨透其中關節。
主要是她們對於這個時代和大明政策不了解,只是以小商賈的思想,本能覺得誠實經商才能立足,卻不知這年頭老實人最容易吃虧。
叢林法則中,首先被淘汰的就是那些墨守成規之人。
李姨娘安慰道:「夫人,不如聽少爺的吧,其實我們也無路可走了,不是嗎?如果不這麼做,怎麼保住老爺留下的產業?」
朱娘無奈頷首。
她也清楚自身處境,眼下幾乎被朱家人逼上絕路,不放手一搏只能等死。
「娘,咱之前賣的是官鹽,守規矩,最後不照樣招惹來官非,幾乎山窮水盡?這世道沒有真正的守規矩,有權力才能談規矩。」
朱浩態度堅決,他也是想以此堅定朱娘和李姨娘信心:「而且這次,娘,咱不出面,找人來給咱當代理人,凡事由其出頭,蘇東主的官鹽走漢水,不上岸,貨物交接完畢後,我們把官鹽直接轉賣給外地客商。」
「運鹽我們找於三,名義上他被蘇東主僱佣,就算官府的人查到曬鹽鹽灘那兒,找到我們生產的雪花鹽,我們也可以直接拿出鹽引,說這是買了蘇東主的官鹽回來加工提純,不合理但合法。」
「只要我們行事低調,幾年內應該不會出事,因為產出的鹽不會在本地銷售,不會觸及本地鹽商的根本利益,另外蘇東主關係網強大,他姐夫黃藩台……未來將會是朝中風雲人物,不必擔心其倒台,政治對手反攻倒算。」
朱浩之所以有如此大的信心跟蘇熙貴合作,還有個緣故。
未來黃瓚在平定寧王亂時功勛卓著,故而有「一品布衣」的美譽,等黃瓚致仕時,已是嘉靖年間。
有這樣前途光明的合作夥伴,做買賣都硬氣許多。
【如果您喜歡本小說,希望您動動小手分享到臉書Facebook,作者感激不盡。】




猜你喜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