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騎砍三國之禦寇》[騎砍三國之禦寇] - 192、無題(漢末獨立武裝集團之臧霸)

(今天出差外地,9點才下飛機,剛到酒店,估計趕不上碼字了,本章漢末考據內容,追劇情勿訂)
自建安年間起,截止到文帝末年的部分名將按食邑數排了個序,由上至下。
夏侯敦二千五百戶
夏侯淵八百戶
張遼二千六百戶
徐晃二千九百戶
樂進一千二百戶
於禁一千二百戶
曹洪二千一百戶
曹仁abc 五百戶
張郃abc 三百戶
臧霸abc 戶
李典三百戶
李通四百戶
文聘一千九百戶
龐德三百戶
許褚要到明帝時才七百戶
呂虔要到明帝時才六百戶
曹休要到明帝時代才有二千五百戶
這裏列舉了曹魏的主要將領的食邑數情況。
如果排前三名的話,是曹仁、張郃、臧霸。
曹仁的abc 五,是文帝即王位後一下子加封了兩千戶,情況很特殊——一個是時間,一個是數目。
曹丕篡漢登基,確給功臣都有所加封,但最多也就是加了一千戶,而且是即「帝」位之後。曹仁一下子加了兩千戶,而且是曹丕剛即「王」位,曹仁這個「首富」來得突兀,屬於暴發戶性質,隱情後述,此不贅言。
然後是張郃,雖然他在文帝朝可以排到老二,但他在曹操時代的功績怎麽也不見得能超越張遼、夏侯這幫人物,在曹丕篡漢前後他的食邑很難超越張遼的二千六百戶(即便是張遼,其中一千戶還是曹丕稱帝後才加上去的)。不過從歷史資料來看,此人此後確有戰功,雖無明文記載,增邑也在情理之中。
以上兩人,儘管有些問題,但排在前幾位,倒也不讓人奇怪。
臧霸就奇怪了。
論戰功、資歷,親疏,怎麽輪不到他排第三。
讀史當處處存疑。
仔細考究之下,竟牽出了三國之間一段公桉。
曹操去世後,前三國的制衡局面被打破。劉備趁曹丕忙於整理內部之機,東征孫權,於公元222年夏,與東吳會戰於夷陵,蜀軍大敗,劉備帥殘部退守三峽白帝城。吳將徐盛、潘章、宋謙等紛紛要求一鼓作氣攻蜀,被陸遜斷然否決,理由是,曹丕即將攻吳。而後果如其然,然而曹丕臨江,不戰而退,又讓人大跌眼鏡。
這段歷史,曹丕的行為顯得有點莫名其妙。妨礙曹魏統一天下的,就是孫劉聯盟,現在孫劉交惡,劉備被大大削弱了,且孫權至少在名義上是服從於曹魏的,無論從道義還是從實利上,曹魏都不該舍劉而擊孫——曹丕難道真的是瘋了?
如果僅僅從表面來看,是很難理解曹丕的行為的,可當我們把歷史串通了來看,一切就不難理解了。
一、曹操死後的洛陽動亂
就當時形勢而言,吳、蜀雖然實力較小,但已經過多年整合,內部不存在問題。而曹魏不同,曹魏本來內部矛盾就比較深,曹操一死,許多矛盾立刻表面化了,如《晉書*宣帝紀》說:「魏武薨於洛陽,朝野危懼」。
首先是青州兵。曹操起家,主要依賴的,就是被他收編的青州黃巾余部,但是這幫人到底是強盜出身,雖隨曹操多年轉戰,仍處於相對獨立狀態——曹操也不見得完全信任他們——以上所列曹魏主要將領中,居然沒有一個是出身於青州黃巾!這和曹軍的兵力構成形成了巨大的反差。
曹操在洛陽去世後,青州兵引發了一場騷動,其中又涉及到了臧霸。
《魏書.臧霸傳》注引《魏略》云:「建安二十四年(公元219年),霸遣別軍在洛。會太祖崩,霸所部及青州兵以為天下將亂,皆鳴鼓擅去。」
臧霸所部是青徐人,也多是收編的黃巾余部,曹操收編青州黃巾時,臧霸也同時收編了徐州黃巾,《臧霸傳》云:「黃巾起,霸從陶謙擊破之,拜騎都尉。遂收兵於徐州……」這和曹操的情況是一樣的。由於這兩支軍隊本是同源,所以洛陽的青州兵逃走的時候,臧霸所部的徐州兵,也一起逃走了。
對於曹丕來說,這是形同叛亂的行為。但此時他一方面要應對鄢陵侯曹章對他繼統合法性的挑戰(《賈逵傳》云:「時鄢陵侯彰行越騎將軍,從長安來赴,問逵先王璽綬所在。逵正色曰:『太子在鄴,國有儲副。先王璽綬,非君侯所宜問也。』」)另一方面,他又要穩定天下人心,還要準備篡漢,對此只好採取大事化小的態度。
《賈逵傳》注所引用的《魏略》很能說明問題,「眾人以為宜禁止之,不從者討之。(賈)逵以為方大喪在殯,嗣王未立,宜因而撫之。乃為作長檄,告所在給其廩食。」
《徐宣傳》則云:「或言易諸城守,用譙沛人。宣厲聲曰:『今者遠近一統,人懷效節,何必譙沛而沮宿衛者心?』文帝聞曰:『所謂社稷之臣也。』」曹丕說徐宣是「社稷之臣」,不是說這話的本意對,而是說徐宣明白必須安撫人心的現實。
話雖如此,但這樣的情況下,曹魏政權不能不重用譙沛人,前述曹仁同誌一下子增加了兩千戶食邑,接掌南線全軍指揮權(《曹仁傳》:「拜仁車騎將軍,都督荊、揚、益州諸軍事,進封陳侯,增邑二千,並前abc 五百戶。」),也就是在這種情況下發生的。
但一時的權宜之計,不等於曹丕對該行為的認同——請同學們記住,古往今來,任何對最高權力的挑戰,都是會得到最激烈的反饋的。
二、臧霸的地位和態度
臧霸,泰山華縣人,十八歲起就亡命做強盜,後投靠陶謙,擊敗徐州黃巾軍,並收編其餘部。
此人孝順忠勇,很講義氣。曾幫助呂布和曹操作戰,呂布敗亡後,他又歸降了曹操。在曹、袁官渡決戰前,曹操統治區人心惶惶,到處發生叛亂,臧霸多次襲擊袁紹控制的青州,為曹操消除了側翼袁軍的威脅。曹操一度將青、徐兩州至海間的廣大區域,在名義上交由臧霸管轄。
臧霸以及情況相同的孫觀、孫康、吳敦等人,儘管支持曹操,也沒有政治野心,但割據色彩很重,在群雄混戰的時代,曹操對此無暇顧及,只能要求形式上的統一,儘力拉攏他們為己所用,但當群雄被翦滅殆盡後,曹丕已經不能滿足於形式上的統一,而開始追求事實上的統一了,這時候,曹丕和臧霸的矛盾,也就是中央和地方的矛盾,就不可避免地尖銳起來。
談到臧霸的部隊,還必須指出的是,青徐水軍,是曹魏水軍的主力,是曹魏對抗東吳必須仰仗的重要力量。
從曹操時代以來,曹魏對事實上割據青徐的臧霸勢力,一直是優容的,一方面,固然是要借用臧霸的威望和實力,另一方面,臧霸自身對曹魏是忠誠的,為人也低調。因此曹魏對臧霸的態度是厚寵其爵位,漸奪其實權,使用的完全是懷柔手段。
如果不是曹操死後發生的青徐兵「鳴鼓擅去」事件,對臧霸這樣老實人,曹丕還真有點不好意思下手。
但這一事件,將原本緩和的矛盾突然激化了。
臧霸自建安十一年為徐州刺史後,史料未見有升遷之記載,而220年,曹丕即魏王位後,臧霸立刻「遷鎮東將軍,進爵武安鄉後,都督青州諸軍事」——同學們請注意了,突如其來的升遷,往往不是好兆頭。
關於這個「都督青州諸軍事」,問題很嚴重。臧霸本是徐州刺史,都督青州就應該移節——把你從你的根據地調出去,是政治斗爭中一個非常危險的信號,殺頭甚至是滅族的信號

猜你喜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