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融合電腦,我能操縱億萬太空戰艦》[融合電腦,我能操縱億萬太空戰艦] - 第十三章 金屬加工廠

提到擴大電廠規模,提升發電量這件事情,陳岳再一次深刻感受到了金屬加工能力不足對自己的限制。
預處理裝置、鍋爐、發電機、電線,都是金屬啊,都得依靠冶金產業來提供資源。
但現在,陳岳所能用的,卻僅有可憐巴巴的幾台多功能煉礦機械人,每天就只能通過定製化的模式,來煉出那麽一丁點金屬。
不是陳岳不想多造煉礦機械人,而是煉礦機械人可是耗電大戶,同時,原材料,也即礦石的供應也有限,造的多了礦石也供不上啊。
提升礦石供應量?
這又得提升採礦機械人的數量。但造採礦機械人也需要鋼鐵啊。
這就形成了一個死循環。陳岳唯一破解的辦法就是,依靠時間慢慢去磨,慢慢提升產量。
現在已經開了一個好頭,至少機械人充電不需要再到熒惑號飛船這裏來了。煉礦機械人也可以不再顧忌電量消耗,全力以赴的生產了。
於是,除了留出三台機械人用於維持發電廠正常運轉,二十七台機械人負責採集固態氧與冰托林以外,剩餘的可以調動的機械人全都投入到了採集礦石的征程之中。
機械人們辛勤的腳步遍布了以熒惑號飛船為核心,周邊足足幾十公裏的地方。哪裏有礦產,哪裏就有機械人們的身影。
大塊大塊的礦石向這裏匯聚,最終化作一塊塊的鋼錠,開始接受智能機床的處理。
在這種情況之下,可以較大規模冶煉多種礦石,精鍊出多種金屬的電高爐終於被生產了出來。
通常來說,一座高爐只會用於一種金屬的冶煉,且只冶煉一種標號。只有這樣,品質才穩定,效率才高。
這也是地球上的通行做法。沒聽說過一座高爐既能冶鍊鋼鐵,又能煉銅,還能煉錫、煉鋁的。
通用高爐效率低,品質差,還不經濟。
但這種選擇,在這木衛五上,對於陳岳來說卻是必然的。
還是因為產能不足。為每一種金屬、每一種標號規格都建造一座高爐根本就不現實。
不過,就算這座高爐存在這樣那樣的缺點,但至少,它的冶煉速度可比煉礦機械人快多了,一座高爐,幾乎相當於二十台煉礦機械人!
這是效率上的巨大提升。
陳岳興緻勃勃的將電線接到了電高爐上,將發電機功率調整到最高,之後便啟動了高爐,開始第一批金屬礦產的冶煉。
這一次要煉的,是一批鐵礦。陳岳的最終目標是將其冶煉成具備足夠抗低溫性能的鋼鐵。
這也是製造機械人消耗量最大的原料。陳岳對此的需求很大。
如果有高爐可以承擔起這一部分需求的話,煉礦機械人便可以專註於冶煉一些性能要求較高,但需求量較少的關鍵金屬的冶煉。
高爐輕微的震動著,電力又轉化成熱能,開始加熱那些礦石,並在高溫之中通過一係列的流程,開始精鍊提純它們,又添加進去了相應的元素以提升其性能……
最終,赤紅的鐵水流了出來,並凝固定型,化成了鋼錠。

猜你喜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