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我在明末當特工》[我在明末當特工] - 第二十七章 保台三策(2)

官多嘴。」
盧澤搖了搖頭,輕聲道:「元嘉說的極是。兵法有雲,毋恃敵之不來,恃吾之有待也。滿洲攻不攻台,取決於朝廷諸公而不是韃子。」
嘆了口氣,續道:「老夫也不瞞你,馮總制和劉總督總是寄望和談成功,清軍不會渡海攻打,卻不思考修政愛民,精練士卒,預留後路。」
「上午王府議事,前鋒營參將顏望忠提出率軍出征呂宋,預留台灣後路,被馮總制一口否決,說什麽勞師遠征,有害無益,又擔心師出無名,失了白夷之心,不利台灣與西洋通商貿易。」
眸裏現出痛惜神色,「劉總督也隨聲附和,說台灣水師要整軍備戰對付施琅,不能四面樹敵得罪荷蘭白夷。鄭王爺年幼沒有主張,百官面面相覷不敢開口,最後出征呂宋預留後路不了了之。」
台灣朝政雖由馮錫范全盤掌控,倚為柱石的台灣水師卻掌握在水師總督、鎮國公劉國軒手中。
兩人勾心鬥角素來面和心不和,對出征呂宋預留後路卻難得意見一致。
軍政大佬既已拍板決策,旁人自然難以反對。
徐國難聽得心頭一震,想起和談使者遭生蕃少年刺殺之事,黯然道:「保台三策,不是上策、下策全都沒了。」失望之意溢於言表。
保台三策是察言司司聞處的心血結晶。
永曆三十四年,延平郡王鄭經西征失敗,率軍黯然返回台灣,縱情酒色怠聞軍政,反清復明最後一絲希望喪失。
面對清廷平定三藩後日益沉重的軍事壓力,司聞處僉事蔡英組織參謀開展圖上作業,綜合分析實力對比和戰略態勢,最後提出「保台三策」。
上策是與滿洲和平談判,爭取仿高麗例,不剃髮、不上岸,稱臣納貢,永為不征之國,保存大明最後一塊土地。
中策是通過刺殺主戰將領、焚燒攻台戰艦、挑動內部爭斗等多種途徑削弱滿洲攻台能力,達到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戰略目的。
下策是仿虯髯客率軍遠征呂宋,佔據南洋諸島休養生息徐圖復興。
保台三策在察言司內部引發激烈爭論,盧澤拍板以絕密情報級別呈送延平郡王府,卻被鄭經留中不發。
後來經歷鄭經逝世、東寧事變、巫蠱事件等係列政權變迭,明鄭內部勾心鬥角,亂象叢生,保台三策最終束之高閣、不了了之。
徐國難是保台三策的擁躉,認為韃子已佔據中原形勝之地,反清復明希望渺茫,主張上中下策同時實施,以保留華夏衣冠,保存漢人苗裔,以圖有朝一日復興華夏為最高原則,厄斯計劃就是以保台中策為基礎論證制定。
如今使者遇刺、遠征被否,上策、下策都沒了着落,不禁滿臉沮喪,悵然若失。
盧澤心裏對台灣前途也有些灰心,只是不想打擊徐國難情緒,指著厄斯計劃笑道:「不是還有中策麽,只要上下同心,眾誌成城,倚台灣海峽為天險,韃子哪有那麽容易跨海攻打台灣。」
見徐國難神情還是有些沮喪,輕聲喝道:「元嘉,一切為了復興華夏!」
頂點小說網首發

猜你喜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