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諸天從茅山開始》[諸天從茅山開始] - 第十八章:下鄉

半個月後。
七月。
江南之地氣候溫和,進入七月,夏收的日子便臨近了。
大溝鎮這邊種的是兩季稻,四月播種,七月初便能收第一季。
夏收臨近,張恆身為張氏宗族的族長,自然也跟着忙了起來。
當然,他是假忙,主要是跟着族老們四處看看,裝模作樣的說幾聲:「嗯,今年的莊稼長勢不錯。」就像下鄉視察的領導一樣。
其實他根本沒種過地,是好是壞也說不清楚,是個徹徹底底的外行。
大家說今年的莊家漲勢不錯,他就跟着點頭。
你讓他說個好壞,他也說不出個所以然來,畢竟現代的年輕人沒幾個會種地了,家裏有地的大多也租給了別人,沒幾個會自己弄。
「族長你看。」
族老們身穿黑色馬褂,拄著黃金手杖,向不遠處指道:「這一片種的是水稻,而且是咱們南方特有的秈稻,脫殼之後便是秈米。」
「秈米是大米的一種,北方米為粳米,南方米為秈米,兩河流域為江米也就是糯米,都屬於大米,只是口感和外形略有不同。
「那一片種的是小麥,日後用來製作麵粉。」
「東邊那片則是粟米,也就是小米,小米飯用的就是這種。」
一路參觀下去。
與北方不同,南方什麽都能種,這是地理優勢。
陽江縣這邊主要種三樣,大米,小麥,還有小米。
其中大米是給城裏人吃的,小麥是製作麵粉的原材料,小米則是鄉下農戶的口糧。
至於玉米與高粱,不敢說沒人種,但是種的比較少,南方人吃不慣。
而且玉米與高粱的存在意義是抗旱,北方夏季乾旱,自然需要抗旱的農作物。
江南之地多雨,有些地方甚至能種三季稻,不需要考慮農作物的抗旱能力,種玉米的人自然不會很多。
其他的,類似紅薯,馬鈴薯之類的種的也比較少。
紅薯和馬鈴薯的產量高,但是傷地。
在這個沒有化肥的時代,全面推廣紅薯和馬鈴薯種植是不現實的,有這個想法的人肯定沒種過地。
首先,土地根據肥沃程度,可以分為三種。
上等田,中等田,下等田。《有化肥之後就沒有這種劃分了》
紅薯和馬鈴薯的產量高,從地裏攝取的養分也高。
如果連續種植幾年紅薯和馬鈴薯,便會因為土地的肥力流逝,上等變中等,中等變下等,下等田甚至可能淪為荒地,連雜草都不愛長,必須把土地放幾年,啥也不種,養養地,這才能慢慢恢復過來。
而且此時的紅薯和馬鈴薯,產量也不像現代那麽驚人,隨隨便便就有三五千斤。
個頭小不說,味道也比較差,口感發澀,與後世可以當水果吃的甘甜紅薯相比,簡直是兩種農作物。
所以一些穿越到古代成為皇帝,上來就推行大面積紅薯種植的人,兩三年後全民能餓死一半,因為兩三年只種馬鈴薯和紅薯,土地裏的養分就被攝取的差不多了,以後種啥都不愛長,沒幾年緩不過勁來。
哪怕到了現代,有化肥了,也沒哪家農戶敢一連幾年種馬鈴薯跟紅薯。
真要是那麽干,這塊地就廢了。
「族長,我聽振天他們說您最近在大興土木,修建道觀,以後還要跟着徐真人修道。」
「這修道嘛,我是不懂的,就怕您遇到騙子,這年頭打着佛道兩家幌子的騙子可是不少。」
聊了幾句,族老們忍不住說起了徐真人。
張恆知道他們在擔心什麽。
相信等到道觀蓋好,見到徐真人的本事之後,這些人自然會安心與慶幸。
畢竟,這年頭世道不好,妖魔鬼怪橫行。
鎮上有道觀庇護,還有一位有本事的真人坐鎮,那是十裏八村的幸事。
「道觀的事我自有主張,倒是族裏,我有些想法。」
「我準備給族裏撥abc 大洋,以後凡是張氏宗族的長者,年滿六十歲的,每月可以從族裏領10斤大米,10斤白面,作為養老口糧。」
「另外鎮上的義學也要辦起來,我會從縣裏請幾位先生回來教書,凡是咱們大溝鎮的人,8一14歲的都可以免費讀書,我也不求多,一百個字總要認識吧。」
張恆去鎮上的學堂看過。
教書的是個老秀才,誰家孩子想來念書,每月要交一斗米,兩條肉。
聽著不多,實際上,普通人家一年到頭又能吃到幾次肉。
就拿大溝鎮來說吧,十裏八村加起來,有三五萬人。
鎮上的學堂呢,只有二十幾名學生,都坐不

猜你喜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