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祖宗保佑:我建立了千年世家》[祖宗保佑:我建立了千年世家] - 第十七章 定亂(2)

異國他鄉,便沉悶道:「洛侯還請直言吧,到了如今的境地,孤難道還能有其他選擇嗎?」
見到熊頓表態,洛蘇便將思考一路的對策紛紛道出:「楚子你要向洛邑上請罪書,其中要點明這幾點。
第一,僭越稱王只是激憤之語,你心中知曉自己沒有受命於天,所以未曾稱天子,現在願意自去王號,臣服邦周,將先前俘虜的貴族放回。
第二,你起兵反抗天子,只是自持有大功於邦周,卻不得賞賜,沒想到天子被奸臣所害,就此山崩,你悲痛欲絕,自責歉疚,便獻上楚國珍寶作為天子陪葬,以示忠君之心。
第三,申呂之地你肯定占不住,五國之地,隨唐二地孤要收回來,派遣重臣建立侯國,這樣對你我都好,鄧、盧、鄀三地便留給你,否則你怕是無法和國內交待。
此次放你回去,務必奮進向前,先祖素王曾經說過,楚地向南,有abc 裏錦繡河山,你盡可取之,孤言盡於此,便如此罷。」
熊頓的心緒已經漸漸平復下來,見到洛侯還為自己考慮,便有些感動,向著洛蘇鄭重行禮道:「孤在此對著漢江立誓,洛侯在王畿一日,楚兵鋒便絕不向北,若是日後楚國後世君主有幸能前往中原,便讓他去洛侯塚前祭拜。」
兩人都知道,即使重新稱臣納貢,熊頓也與其他諸侯不同,他是不可能前往洛邑朝拜天子的,此次一別,兩人可能永遠都不會再相見了。
至於兵鋒不向北的承諾,一是為洛蘇增添一分助力,二則是,他明白這一退,再也沒有機會北上了。
「洛侯,後會有期了!」
熊頓轉身離開此地。
「後會有期。」洛蘇起身送別熊頓,目視着他漸行漸遠。
……
「老祖宗,熊頓此去,南方廣闊,楚國日後定然是我邦周的心腹大患。」
「你還是選擇了放他走。」
「老祖宗,您智慧通天,蘇做的對嗎?」
「我能前知一千年,後知一千年,卻一句不能多言,只能教你一些做人的道理,事情怎麽去做,還要看你自己。」
「蘇知曉了。」
……
洛蘇一回到勤王行軍大營,一堆諸侯就圍了上來,「太傅,那熊頓怎麽說?」
這些人中,有的人希望談判破裂,這樣他們就能在戰爭中攫取權力,有的人希望和談成功,因為現在戰爭並不是要緊的事情,政治上的才是大問題。
洛蘇便將兩人商議的結果告知眾人。
「太傅,您沒開玩笑吧?」
「熊頓那樣的桀驁之輩,能答應這樣的條件?」
「申呂之地讓出是很正常的,但是唐隨之地他也能讓出?這是真的要重新稱臣?」
一道道不敢置信的聲音傳來,熊頓實力不弱,最重要的是,他能舉國而來,對於這一場戰爭的目標,雙方從一開始就是不同的,這才是雙方僵持的根本原因。
漢水五國,遠離中原,人口稀少,蠻夷眾多,據說還有瘴氣,是蠻荒之地,即使是就封也沒有多少貴族願意去,對於絕大多數諸侯來說,在這裏建國就是白白將人力物力浪費掉。
但是他們清楚,隨唐對於楚國來說是核心利益,一旦讓出這裏,洛邑很快就能重新構建一條防線。
「熊頓雖然已經臣服,但針對楚國的防禦卻不能落下,孤已經決定,待太子登基之後,向新天子請金冊,在申地、隨地、桐柏、唐河四地,冊封四位方三百裏的侯爵,並且駐兵三年,穩固四國的社稷。」
四位侯爵!
這可是大手筆,每一位侯爵的冊封都意味着財富的重新分配,所以現在對於諸侯的冊封越來越慎重,只有真正的王子、公子,才能得到冊封。
至於天子會不同意,那根本不可能,姬息現在還沒有成年,到時候主政的肯定是洛蘇,就像是曾經的素王。
唯一的區別就是,姬昭當初攝政,是武王親自下的遺詔,那是總攝邦周,代王政事,擁有天子的所有權力,洛蘇沒有遺詔,會有很多人反對他,到時候洛邑之中定然還有一番爭斗。
等到熊頓將請罪書遞來之後,洛蘇派遣一支軍隊去接受申呂之地,等到這兩座城池拿到手中,這場對峙才算是徹底結束。
熊頓的撤退很快,他還需要回到國內賞賜國內的貴族,而且突然退軍也需要說明理由。
勤王大軍也開始緩緩撤離,大多數的軍隊都由諸侯的部下帶回封國,至於諸侯們自然不會回去,太子姬息的登基大典在洛蘇離開的時候就開始準備,這次回去,便要擁立姬息登上王位。
很多人都過來問洛蘇何時擁立太子,即使按照禮制姬息即位是板上釘釘的事情,但是擁立之功是會記錄在冊的,到時候各種封賞都會列上去。
本來這種事情,大家都是搶先,先到太子面前刷臉熟,但是如今洛蘇都放著白給的功勞沒要,很明顯是在這件事情上有所謀劃。
這種情況下,就連那些與洛蘇不對付的諸侯,也沒敢成為眾矢之的。
洛蘇只能一遍遍的對眾人講:「孤腹中自有良謀,待回到洛邑之中,便告知各位。」
實際上洛蘇早就已經列好了擁立的名單,政治無小事,接下來的洛邑政治秩序,就從這一次擁立開始布局。
現在最重要的就是休養生息,絕對不能陷入內斗,所以洛蘇花了很多心思,回到洛邑之後,諸侯們終於收到了洛蘇的這份名單。
面對這份名單,再想一想洛蘇的用意,眾人只能拜服,不愧是素王之後。
名單之上一共十數位諸侯,分為四批。
第一批是洛侯、燕侯、晉侯這三位姬姓中最強大的諸侯,這是宣布姬姓諸侯對他的大宗繼承人的認可,洛蘇特意沒有將衛侯列入其中。
第二批則是二王三恪,作為邦周的客人,他們的政治地位還是很高的,彰顯邦周的天命正統。
第三批則是齊國這些重量級外戚,他們強大能夠彰顯天子手中的力量。
最後才是其他的異姓諸侯代表,他們的存在主要是證明,邦周不僅僅是有諸姬之地,天子仁德的對待天下所有臣民。
隨着眾人對姬息的勸進,周王朝迎來了新的天子,姬息。
……
楚王頓,破周、攻巴、剿蠻,凡百餘戰,無不勝者,無不克者,時人皆以兵主稱之。
侍者曰:何不北上問鼎之輕重?
王曰:洛侯者,素王之後,執掌王業,天命在周,吾敬天而知命,故不向北。——《史記·楚世家》
頂點小說網首發

猜你喜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