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三國之銀狐》[三國之銀狐] - 第七章 相遇(2)

大軍拔取慮、雎陵、夏丘,所過之處,皆屠之。凡殺男女數十萬人,雞犬無餘,泗水為之不流,自是五縣城保,無復行跡。
沈晨此時已經逃入了尼丘山當中,尼丘山是沂山的南麓,山勢緊密,重巒疊嶂,曹軍也沒那麽閑工夫搜山殺人,因此躲過一劫,沒有遭受災難。
等到四月二十四日,劉備和孔融的援軍終於抵達了徐州,在徐州外圍匯合陶謙的兵馬,與曹操在外圍的兵馬大戰一場。
曹操這個時候主力還在下邳,得知陶謙與援軍匯合,就立即引主力部隊北上準備徹底剿滅陶謙。
雙方在襄賁對峙,因曹操勢大,陶謙令劉備和曹豹守護剡縣,不要出城決戰。
到五月初的時候,黃門亭的鄉民再也忍受不住,鼓噪著回鄉,因為古代生產力不足,農民拚命耕種,可一年收成交過稅後也只是勉強圖個溫飽。
現在他們逃入尼丘山已經一個多月,每日坐吃山空,鄉裏的粟苗恐怕也因無人照理而折損大半,今年下半年收成沒了,如何生存?
面對這個問題沈晨也沒有辦法,只好與鄧茂以及自家沈氏族老商議,先派人過去打探情況,確定安全之後,再引族人回去。
於是在五月初三,在鄧沈二氏族老的商議下,集中全族的馬匹,總共是十六頭,全是便宜的駑馬,找了族中善騎者,先回到襄賁縣去看看那裏的情況如何。
沈晨也在其中,他得觀察一下形勢做出判斷。
從尼丘山裏出來之後,就到了沂水以東的官道,那是即丘往南面襄賁去的道路,正是五月仲夏,兩側山嶺巍峨,沿途村莊一片破敗。
這裏後世是臨沂市,西面是尼丘山,北面是琅琊國開陽縣,西南是蘭陵縣以及襄賁縣,正南是剡縣。
此刻官道上遷徙的百姓來往不少,林林散散的馬車行人,艱難地往南而去。
漢末其實是個比爛的時代,因為陶謙晚年昏庸無能,致使原本富庶的徐州漸漸混亂,各地太守擁兵割據,不再聽從徐州牧的指揮。
而青州則更是一團亂麻,公孫瓚與袁紹爭奪青州,孔融艱難自保,各地黃巾匪災不斷,百姓流離失所。
所以即便徐州已經很亂,還是有很多百姓會選擇往南逃遁入徐州以求安穩。
卻不知道,他們僅僅是從一個狼窩去了一個虎穴而已。
此時曹操屠城的消息還沒有傳出去,在隨行的眾人當中,有一支車隊也在緩慢南下。
那顯然是官僚階層的大家族,外圍由幾名騎士開道,穿着甲胄手拿武器的衛士保護着他們。
這支隊伍正是諸葛玄帶領的琅琊諸葛家族的遷徙部隊。
前幾年劉表派諸葛玄去長安向天子進貢,當時派了一支數百人的隊伍護送他過去。
後來諸葛玄要去山東照料堂兄留下的遺孤,劉表依舊讓士兵保護他前去。
漢末亂世山賊盜匪無數,即便是正規軍也很少有甲胄,袁紹巔峰時期甲胄才一萬具,現在的曹操甲胄不過數百。
劉表能夠派幾百名穿着甲胄的士兵保護他們,可見他對諸葛玄還是非常看重。
此時此刻,諸葛玄坐於馬背上隨着隊伍前行,在他的身後有幾輛馬車,其中一輛裏今年十三歲的諸葛亮凜然坐在車廂裏。
漢代的馬車種類繁多,他坐的車叫做軺車,沒有封頂,像皮卡車的車廂上裝一把太陽傘。
諸葛亮與弟弟諸葛均同乘一車,車輛行進速度並不快,他目光四處梭巡,看着周圍逃難的黎民百姓微微出神。
就在這時,從驛道右側的山道裏出來十多騎人馬,引起周圍百姓驚恐。
好在眾人看清楚,來人並沒有穿着軍隊服裝,也是普通的百姓衣裳,風波便很快平息。
那隊人從山道裏出來後順著人流也加入到了遷徙的部隊當中,速度卻是慢了下來。
一者駑馬不能長時間奔跑,二來驛道上逃難的人很多,萬一衝撞百姓就不好。
沈晨坐在馬背上有一位善於騎馬的族叔護著,這位族叔曾經應召前往北疆戍邊,因此擅長騎術,坐在馬背上四平八穩。
他好奇地打量著這群遷徙的隊伍,發現這些人大多數都是小有家資的富農、寒門乃至於地主豪強階級。
因為只有這些人才有錢逃跑,普通百姓在黃巾之亂時要麽加入黃巾隊伍,要麽被劫掠得傾家蕩產餓死荒野,根本沒有能力長途跋涉。
當他路過一隊明顯是官員階級,還有甲胄衛兵護送的隊伍時,他看到了車廂裏坐着的一位十二三歲的少年人。
那人長得很好看,皮膚白皙,外形俊朗,同樣也正在於好奇的眼神看着他。
兩個人的目光交匯而過,就再也沒有了交集。
他們的馬車比車隊要快一點,而且族人趕著回襄賁看看情況,因此不斷穿梭在人流之中,慢慢地往前去了。
頂點小說網首發

猜你喜歡